□通讯员 宋少敏 报道
“软控是我们的链主企业,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排头兵,能在软控智能工匠学院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软控杨慧丽工程师面对面探讨一些技术改造升级的瓶颈问题,给我很多启发,让我用于自己所在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近日,青岛儒丰园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企业青年工程师王贵仁说。
今年以来,围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市总工会进一步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资源,搭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高技能工匠人才实战实训的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不一样的工匠学院路——把工匠学院建在实体企业上,为新兴产业破题发展、全面起势提供坚实的高技能工匠型人才支撑。
“产学研赛”融合,云上学院落地实体企业
“上合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带新人,一个专业老师、一个精神老师,精心陪伴,全程跟进学员的成长,通过与市总工会一起设定教学目标,关注课程学习效果,组织线上线下考试,储备人才,每年可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100多名,培育‘上合工匠’10名。”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周丹丹说。
2024年3月,市总工会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和体育局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建设上合工匠学院的实施方案》,把胶州工匠学院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发展,循产业链在线下实体企业打造专门化、特种化、集成化的工匠学院。
为保障教学质量,市总工会以“工会+企业+院校+劳模工匠人才”的“同心同向”育人体系为教学模式,由工会统合全链条与各方资源,制定总体方向,企业提供教学阵地、实训场地、研究,院校提供师资力量,劳模工匠人才参与教学指导,形成“专职+兼职”“行业+产业”的教师队伍。仅在上合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就统合了青岛科技大学、橡胶行业龙头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内的300余人师资队伍,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橡胶工业应用软件开发、电气自动化设计、软件控制、机加工、焊接技术项目管理等200门课程。
目前,学院已培育山东省劳模、青岛工匠、胶州工匠、职工创新能手、青岛市工人先锋等先模17人,推出50名一线最美劳动者,年培训职工达到2000人次以上。
同时,为实训教学成果,做到即训即检,市总工会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类专业大讲堂、故障分析论文大赛、金点子等竞赛活动,学院进行跟项目指导。将工匠学院培训节点与全市技能竞赛举办相结合,通过技能赛检验提升参赛职工的技术水平。即将举办的全市变电继电保护和装表接电两项技能竞赛,涉及电气方面的企业30多家,参赛职工将达到200余人。
(下转第二版) (上承第一版)
“工匠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助推产业发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要以产业需求、企业需求、职工需求这‘三种需求’为先。”市总工会生产部部长周琴说。
为精准对接“三种需求”,市总工会以产业链为锚点,坚持企业主体,鼓励各条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利用技工院校、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等,牵头建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的特色工匠学院。支持本地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瞪羚羊”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建设符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化工匠学院。目前,已在青岛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上合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在具有省级创新培训平台的国网胶州市供电公司建立上合电气工匠学院。
其中,上合电气工匠学院围绕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岗位培训,创新开设“胶电讲堂”,举办涉线施工输电线路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变电站设备运维知识培训等业内急需的业务培训。上半年,就有26人参加技能类培训取证,45人参加职称考评。
帮工人“有学位”,让工匠“有地位”
“在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工匠学院为我们职工提供了‘求学圆梦’学历提升项目,已经有90多名员工通过学历提升考试。”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一线职工张寒说:“下一步,根据工匠学院和企业的培养体系,我就可以走上管理岗位了!”
为打通有序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标准化,建立技工、员工、技术、管理“四维”晋升通道,市总工会编制完成多个工种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同时鼓励企业申请技能认定自主评价资质,针对一线产业工人建立“培训—认证—评价—使用—升级”的培育体系,符合条件即可实现级别提升。
同时,市总工会将工匠学院与一系列职工技能、学历提升政策相融合。不仅把“上合工匠”评选与求学圆梦工程纳入工匠学院培养体系,更将企业人才晋升机制与工匠学院培训进度接合,在多家企业开辟工匠人才参与重点项目研讨、重点工程建设机制,畅通一线工人与企业管理岗位平等晋升机制。目前已累计培养400余名优秀产业工人走上管理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