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武则天创始武举制度,直到清末的1200多年时间里,有记载的武状元不到300人,是真正的凤毛麟角。其中有一位胶州人,他就是清代的王元浩。王元浩不仅武艺高强,精通军事,而且品德高尚,得到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的赞赏。本期《政德说》,由市委党校讲师陈俊超将为您讲述这位武状元的故事。
自古以来,官场盛行一些潜规则。一旦步入官场,要想仕途通达,就免不了与这种潜规则“和光同尘”。难能可贵的是,王元浩成为头等侍卫之后,始终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可谓德艺双馨。
市委党校讲师 陈俊超
武状元是在封建社会时期,通过最高一级武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也被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据统计,中国历代武状元人数为两百余人。而青岛地区的武状元便是清代时期胶州的王元浩。
王元浩,字海如,今胶州市丁家庄人。他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为人清廉耿介。王元浩从小就开始习文弄武。为了学文练字,他常常到河边僻静处吟诵诗文,用芦柴当笔练习写字;为了习武,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练习从师傅那里学会的拳法套路。无论酷暑严寒,从来不中断。康熙年间考中了武举人。
武艺高强钦点“状元”
雍正五年,王元浩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当时皇宫大殿前有两个相同的石块,也就是“掇石”,重达300余斤,按照考试的规定程序,需要先试举起其中一块石块。王元浩上场时,他本想弯腰抓右边的石块,不料起身时,右脚踩着了袍子,导致他脚步不稳,只得马上将手中的石块放在左边的石块上。为了掩饰这一失误,王元浩灵机一动,摆出要举起两个的架势。主考官见状,忙提醒他只需要举起一个即可。只见王元浩胸有成竹地把那个石块稳稳地举过头顶,然后又轻轻地放回原处,顺利地通过了试举这一关。
开始下一科目时,几个人费劲抬上来一把大铁刀,主考官告知:“这把铁刀有60斤重,众考生需舞动铁刀。”王元浩长吸一口气,稳稳地拿起大铁刀,轻松自如地舞动起来。但是当他舞到精彩处时,大铁刀却意外脱了手,眼看着大刀就要落地,王元浩马上一个急转身,飞起一脚把大铁刀踢了起来,又顺手抓住了刀柄,面不改色地继续舞动起来。王元浩的精彩舞刀,不仅赢得考官的赞赏,连雍正皇帝也好奇地问他练的是什么招式?王元浩沉着地回答到:“臣下舞的刀法叫‘狮子倒卷帘’”。雍正皇帝听后连说:“好功夫,好功夫!”当即御笔饮点王元浩为武状元。但等到殿试结束,王元浩返回住处时,早已经血粘靴简,脚肿胀得脱不下靴子来了。
不收贿赂别称“葫芦”
考中武状元后,王元浩成了头等侍卫,于是送礼、吃花酒,各种套近乎、拉关系的事情便接踵而来,可是这些老把戏在王元浩这里都没用,他一概不去、一概拒绝。这个执拗的年轻人被一些人认为是个闷葫芦,一点都不懂官场交往的潜规则,私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胶州葫芦”。
这个外号后来就传到了雍正皇帝那里,雍正皇帝很是不解,手下人便把其中的缘由一一告诉了他。雍正皇帝听后大加赞赏,说:“朕就是喜欢这样的侍卫。那些不是葫芦的,要是做过了头,‘葫芦’也会变成瓢!”言下之意是,官员们结党营私,弄不好会使脑袋变成瓢(指杀头)的。
精通军事人称全才
王元浩不仅武功精湛,还非常勤于学习,喜欢阅读史书和各类兵书,通晓各类作战阵法。有一次,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说起火炮阵的事,但怡亲王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于是怡亲王回到王府以后就找来王元浩询问。王元浩不仅说得一清二楚,还特意给他绘制了一幅《火兽火车图》。怡亲王看后便转奏给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连连称赞王元浩是个难得的全才,不愧为朕钦点的武状元!不久,王元浩被任命为山西偏关营参将,距授职侍卫仅3个月左右,后不到半年又任山西蒲州营副将。
乾隆元年,王元浩出任洞庭水师副将。在此期间,为了提高洞庭水师的整体作战能力,他制造了专门的火器,并亲自编写绘制了《火器图说》,以便于官兵们学习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元浩不仅对军队严格要求,对驻地民众也很体贴关怀,使洞庭一带相安无事。由于他治理有方,后升任湖南总兵要职。可惜天不假年,王元浩于48岁时英年早逝。
王元浩文武兼修,因此被雍正皇帝称赞为“全才”,而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能够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当前,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增强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真正做到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并将学习融入日常工作,使之成为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