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光翠 报道
“前段时间我在‘胶州人才网’上看到青岛新华昌集装箱有限公司招聘仓库管理员,于是就打电话问了问这个岗位的一些要求和条件,觉得符合就提交了简历,之后顺利通过公司的面试并成功上了岗,现在一个月工资7000多元,单位还给交保险和公积金。食堂吃的宿舍住的都很好,还有年终奖等福利待遇发放,总的来说能成为新华昌集装箱公司的一员非常开心。”家住三里河街道的市民孙凯峰说道。
孙凯峰是一名大专毕业生,毕业之后想回到家乡就业,他通过本地的人才招聘网站顺利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孙凯峰是我市众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成功实现本地就业的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求职者通过“胶州人才网”等平台实现了精准对接,有效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为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人力资源需求为牵引,搭平台促匹配优服务,坚持供给端需求端双向发力,着力稳就业惠民生。据统计,1—10月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7万人,完成市办实事目标的102.5%,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搭平台,促匹配,提升企业用工保障质效。精准推进市场供需对接。线上线下多方搭台,持续提升市场化就业服务水平。抢抓节后企业开复工“黄金期”,推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100场,发布岗位信息3.2万余个。延伸服务链条,在全市12处镇、街道不间断举办“招聘大集”活动,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提高市场匹配质效。依托上合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靠前对接700余家重点企业,深度挖掘优质岗位,促进人岗精准匹配,助推产业就业融合发展。1—10月份全市第二产业吸纳就业1.22万人,占新增就业数量44%。
抓重点,拓渠道,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失业人员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台账,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944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68人,年内发放失业保险金1.17亿元,惠及6.3万多人次。促进东西协作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促成徽县、通渭县来青务工人数588人,其中,徽县脱贫人口132人,通渭县脱贫人口93人,实现企业用工和就业增收“双赢”。
优服务,挖潜力,助推“家门口”就业。高标准建设运营零工社区,持续完善零工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零工社区+驿站”建设,完善零工服务体系。上线运行“零工超市智慧平台”小程序,发布信息2500余条,注册会员1200余人,自启用以来,累计服务灵活务工人员10万余人次。打通企业批量型零工需求推荐路径,今年以来已为125家企业解决零工需求2700余个。做优零工小社区,造福就业“大民生”,今年4月,胶州零工社区入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集成改革”标志性项目揭榜领题榜单。坚持城乡就业一体化,深挖社区就业潜力,打造“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促进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扩大社区就业容量。健全社区就业促进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健全社区就业促进体系,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今年以来已实现农民工就业2.23万人次,占比80.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抓培训,促供给,打造技能人才队伍。两所技工学校“同栖上合”,加快培育技能型实用人才。经人社部门牵线搭桥,青岛华信技工学校、青岛中盛技工学校于今年4月份同时获省厅批复办学许可。9月份招生开学,已招生305人,新开设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开局良好。推进校企合作,青岛中盛技工学校与青岛中航华欧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开展航空安全员、安检员等定向培训130余人次。引导企业自主培养,推进产业工人向技能工人转变,全市共建立企业技能职工培训中心63家。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依托上合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率先在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青岛京邦达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焊工、钳工、快递员等通用工种自主评价试点并逐步推开,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832人,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派发稳就业、惠民生的“政策礼包”,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强化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为上合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