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燕 通讯员 王晨菲 报道
“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四、五,家里的老人总会专门拿出两三天时间,蒸几锅白面馒头,顺便再包上锅菜包、豆包、米包等传统面食,用以过年祭祖和款待年前年后互访的客人。”这几乎是采访中听到的关于过年蒸馒头的共同记忆。
1月26日,腊月二十四,时近中午,记者走进铺集镇前官庄网格村,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甜丝丝的馒头特有的香味儿。虽然天寒地冻,不少人家的厨房却开着窗户,从里面飘出的缕缕水蒸气透着麦香,带着沁人心脾的幸福年味儿。
“每年都要自己动手,蒸几锅大饽饽。过去,在老百姓的朴素认识里,大白面饽饽是天地对人间最大的馈赠,也是咱老百姓最能拿出手的礼物,所以用饽饽祭祖的传统流传至今。虽然现在崇尚科学,不讲迷信,但是一年到头,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大自然,缅怀先祖总需要的。”村民李永铎告诉记者,“过年前后,孩子们都回来了,多做一些吃着方便,再给他们回城的时候捎几个,也是很受欢迎的礼物。腊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这几天,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蒸大饽饽,你闻闻,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在女儿李丽的心里,哪里的馒头都不如过年时母亲蒸的大馒头好吃。“过年的馒头面特别硬,揉得次数特别多,吃起来都是一层一层的,越嚼越甜,一次吃掉半个大都不觉得饱。即使肚子饱了,嘴也不觉得饱。”
传统文化之所以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可能与一些人总能依据自己的理解,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不断改良,加入一些时代的元素,使之更适应大众的口味和需求有关。
高玉是个巧手的媳妇,她在传统馒头的制作中加入了创意的元素,一进腊月门市民的订货就让她忙不过来了。记者走进她位于兰州西路西湖花园小区的小店,只见不锈货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花馍,上面装饰着凤凰、牡丹、锦鲤、福字、老虎、福袋,虽然造型不同,但都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红色的是甜菜根,绿色的是菠菜,橙色的是南瓜,都是从日常的食品中榨取的颜色,馒头的营养更加丰富。”高玉逐一指着不同色彩的花馍介绍,并向记者展示了榨汁的机器、刚刚蒸好的南瓜和正在发酵的面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绝不相信如此漂亮的色彩竟然全部来自食品。
花花绿绿的吉祥造型与传统的馒头相结合,营造了更加丰富美好的新年寓意,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过年买几个图个吉利,越看越爱,我都有点舍不得吃了。”市民王敏上门自取了她订制的鲤鱼款花馍,一边走一边向记者做着推荐。
虎虎生威、连年有余、富贵花开,记者从飘满大街小巷的香甜馒头味里闻到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更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