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春绪 报道
本报讯 6月21日至22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上海的近20位知名医学专家。他们专程来到胶州,为市民开展免费义诊活动。活动涵盖心内科、肿瘤科、儿科、骨科等多个科室,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这并非上海专家首次走进胶州。近年来,为解决胶州百姓“看病难”问题,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看大病,胶州市政府与上海东方医院展开合作,共同推进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标杆项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建筑面积达16.9万平方米,医院以“上海标准”为引领,全面重构当地医疗体系,通过“专家常驻+技术平移”的创新模式,让120万胶州市民真切感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正在消除“看病难”的最后一公里。
硬件跨越:从县级医院到区域高地
走进医院,3.0T核磁共振、256排CT等尖端设备一应俱全。“上海专家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搭建了开展高难度手术的合法平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韩松介绍道。医院胸痛中心保持24小时开放,急诊介入手术门球时间(D2B)缩短至45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心脏医学领域,由上海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功开展胶州首例ECMO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由执行院长李增春全职驻点的急救创伤中心,则打造了一支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铁军”。
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已成功开展经胸二尖瓣置换术、新一代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等100余项新技术,其中多项技术达到青岛领先水平。创新设立的上合国际医疗健康管理中心、东方·胶州胆石中心等特色专科,以及新获批的国家神经外科建设中心,彰显着医院强劲的发展势头。
服务升级: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
“从预约到出院只用了5天,上海专家每天查房两次,护士还手绘了康复流程图。”72岁的冠心病患者张先生的就医体验,正是医院服务升级的生动写照。医院推行的市民联系卡制度,让患者可以全程监督就诊流程;“全市一家医院”信息化平台则实现了基层检查数据实时上传、上海专家云端会诊的新型诊疗模式。
“现在医生会耐心解释每一个治疗步骤。”患者孙女士的感受,折射出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诊疗过程中,更延伸至康复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人才扎根:技术输血转为持久造血
每周末,胸外科专家陈国涵书记从上海赶赴胶州开启“双城记”。他主刀复杂手术的同时,将技巧手把手传授本地医生。“陈书记讲解肌层剥离力度、电刀使用细节,让我们快速提升”,主治医师陈立材说。“我们不仅要当‘飞行专家’,更要培养‘不走的手术队’。”胸外科陈国涵教授这样诠释帮扶理念。
三年来,上海专家累计来胶共计2201人次,其中门诊量达到13000人次,开展手术4581例(四级手术1381例),查房1378次,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土骨干。“目标是从‘输血’到‘造血’”,陈国涵表示。
学科扎根:就医观念与医疗生态重塑
深度合作成效显著:疑难重症收治量上升,核心技术从数十项跃至数百项,门诊及手术量成倍增长。
医院创新“双主任制”——上海专家任科室主任,本地骨干任执行主任,确保技术管理无缝衔接。患者孙女士原计划赴沪手术,最终被陈国涵的专业和耐心打动留在胶州治疗。
“未来老百姓看大病的新习惯是首选胶州医院,因为上海专家常驻于此。”韩松对此信心满满。
这场医疗资源的“双向奔赴”,不仅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更重塑了公立医院的温度。正如陈国涵书记所言:“当亲人就医无需找熟人,当市民能感受细致入微的服务,才是现代化医院应有的模样。”在这里,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宏大命题,正转化为患者手中实实在在的就医获得感,而胶州模式的成功实践,或许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