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合视点》栏目关心您所关心的、关注您所关注的,努力把握上合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脉动,解读新成果、新事件,探究新现象、新问题。
我们期望通过这个新栏目,努力用更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观察,为您更好地讲述上合故事,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不仅仅告诉您最近发生了什么,也能告诉您到底是什么、未来会怎样。我们将坚守客观、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原则,围绕当前最值得挖掘的新闻事件进行多维度、全视角的呈现和解读,倾尽全力去寻找事件的纵横关联与内外影响,传递这个时代应当拥有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为同心同向推动上合新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擂鼓呐喊。今天,请您关注《跨境电商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
□记者 何光翠 报道
顺势而为,胶州跨境电商开辟国际贸易新路径;乘势而上,上合扬帆远航开拓国际市场新蓝海。
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跨境电商持续保持高位增长,上半年全市跨境电商贸易额达39.7亿元,同比增长76%,在青岛市上半年跨境电商“亮绩赛季”综合评估中列青岛十区市第1位,我市跨境电商呈现出蓬勃兴起之势。
我市传统制造业从最初的以代加工模式为主逐步探索出“产业带+跨境电商”的新道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境电商成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拉动外贸增长、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增添新动能。
发展跨境电商,胶州有基础有优势
8月20日,一辆鲁B牌照的TIR卡车,在位于上合示范区的中国传化(上合)国际物流港完成报关后出发,7天后将到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这是我市在常态化运营“中俄”TIR线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运力、稳步扎实推进的新成果,也为青岛乃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电商商品快速进入中亚市场开辟了新通道。
TIR运输是胶州跨境电商物流体系中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胶州东接日韩、北接蒙俄、南连东盟、西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胶州成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重要商贸节点。(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包括TIR跨境运输在内,目前,胶州已建立“中欧班列+跨境电商”“货运包机+跨境电商”“国际卡班+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综合通道,为货物的快速集散与高效流转打通了“筋脉”。其中,中欧班列通过胶黄小运转实现与青岛前湾港的无缝衔接,货物可实现船边自提。
发展跨境电商,如果说物流是“筋脉”,产业则为“骨骼”。胶州以工业立市,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和丰富的产品种类,为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假发、制帽、首饰三大传统“美丽产业”,产业优势尤其明显。其中,发制品、运动帽两个行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运动帽产量占到全球1/6份额,高端假发销量占全球1/3。
再次,胶州有着日臻完善的配套设施。启动运营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作业场所3处,监管作业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启动运营山东省首个空港综合保税区,占地面积1.44平方公里,比邻胶东国际机场货运区,已吸引海程邦达、千里行国际物流、海尔日日顺等物流服务企业进驻,形成了壮大跨境电商的强大磁场。
此外,拥有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发展跨境电商赋能加码。今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省21条”政策)中5次提到“跨境电商”,提出“拓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升跨境电商量级;青岛市《关于高质量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青岛“28条”)中4次出现“跨境电商”,提出“大力发展‘丝路电商’”。省、青岛市政策的实施,为我市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优越区位叠加、重磅政策加持,胶州跨境电商产业乘势而上:2023年全市跨境电商贸易额50.6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39.7亿元,同比增长76%……胶州跨境电商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面对全球市场,企业积极转型升级
跨境电商作为外贸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新模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
顺应发展大势,“省21条”政策、青岛“28条”中提出“加快建设‘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培育跨境电商平台、展示交易平台。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退税流程,落实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及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政策,加快提升跨境电商量级。探索开展新型易货贸易、离岸国际贸易。推进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进境免税店资质审批,完善口岸免税购物功能”;“推动‘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企业上线全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优质跨境电商平台、头部卖家、优秀园区、服务商等,集聚优势资源,推进跨境电商发展”。这既是对胶州发展跨境电商既往成绩的认可,也对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制定了目标。
借势跨境电商的“东风”,胶州传统代加工企业加速蜕变,实现转型升级。
李哥庄镇这个以制帽、假发、首饰“三美”制造闻名的制造业小镇的转型尤其明显。2021年,李哥庄镇就打造了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传统产业和平台公司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拓宽订单渠道。2023年,李哥庄顺势而为,整合已有的制帽、假发、首饰“旧三美”产业基础,正式提出建设打造医美、美妆、美饰“新三美”产业为核心,以及总部经济、文化创意、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时尚产业等跨界产业,多种产业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位于李哥庄镇的金玉祥和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仿真饰品生产的企业,有着多年为国外做代工的经历。公司董事长王仕刚介绍,近几年公司跨境电商业务增长迅速,如今公司的出口业务占到了60%以上,主要向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出口,与HM、ZARA等许多知名品牌形成合作联盟。
“我们在做好品牌升级的同时,也加大与大型企业、大型MCN机构的一些合作,成立我们自己的直播团队,更好地推动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王仕刚说。
“经营环境千变万化,如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等,都对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做出改变。一方面要招聘跨境电商专业的运营人才,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柔性化生产能力,也就是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能够快速有效地生产单一批量的多样化或个性化的定制产品的能力。”市商务局副局长朱妮妮说。
构建新生态,护航跨境电商发展
面对跨境电商这种外贸新模式、新生态,胶州抢抓机遇、力行创新,加速构建跨境电商生态体系。
围绕赋能跨境电商产业,胶州市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打造上合新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丝路电商”综服基地和线下线上双平台,构建跨境电商全周期服务体系,推动跨境电商集群发展。其中,位于阜安街道的上合新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引入雨果跨境、出海网、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头部平台企业3家,入驻柠檬豆等优质跨境服务商17家,开发和输出跨境咨询、技术运营等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产品21项,带动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5.6亿元。
随着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人才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为培养跨境电商专业运营人才,市商务局创新建立“政府+高校+平台+产业”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在青岛工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设立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订单式”培育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领域专业化人才,从2022年开始,累计培养高校跨境电商人才240名。
“黄曦同学2023年大三的时候开始在福乐维实习,公司张总跟我说,今年7月份,黄曦拿下百万级的大订单,上半年其底薪+补贴+提成+奖金超过10万元!”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院长于慧丽说。
她口中的“黄曦”,就是青岛工学院首期跨境电商卓越人才班的优秀毕业生之一,他曾获得学校跨境电商卓越人才班学习成果汇演一等奖、2022年和2023年青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赛二等奖等奖项……这些闪亮的名片,让黄曦还未毕业,就收到多家企业的橄榄枝,最终与其实习的青岛福乐维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双向奔赴”。
据了解,第一期青岛工学院跨境电商卓越人才班一共40人,其中24名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3.33%,65%的学生就业方向为跨境电商类。
此外,市商务局联合海关、税务等部门,开展业务模式集成创新,助力跨境电商企业扬帆出海。针对一般贸易模式(0110)退税周期长,导致的货物积压、资金回款周期长、现金流压力大等问题,加强与税务、海关等部门协同联动,选取源氏木语为样本企业,将计价核准、分批退税、报关通关等环节打开分析,逐个制定解决方案,在青岛地区首次实施实体企业“单未下、货先行”的9810海外仓业务。目前,已助力企业实现出口额2800万元。
针对退货成本高、理货难度大等长期困扰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痛点,依托空港综保区监管政策优势,探索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1210)业务。引入省级跨境电商综服平台和达跨境作为业务试点企业,在空港综保区内设立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打造“出口备货+海外退货”一仓两用模式,企业产品既能入区退税,也可实现海外退货保税存储,推动胶州成为青岛较早完成该业务合规化测试的区市,已助力企业实现出口额28.9万美元。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海陆空铁’一体化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持续放大‘丝路电商’综服基地效应,用好青岛空港综保区优势,着力解决跨境贸易的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推动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出口模式推广,开展跨境电商组货人等模式创新,推进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B2B转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本地特色产业与贸易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更多本土产品、品牌扬帆出海,走向全球。”市商务局局长王书满表示。
因时顺势,聚势而强。胶州跨境电商实现了快速壮大、迅速成长,但与生态体系完善的杭州、深圳等地区相比,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国之重任相比,既有较大发展空间,更有美好发展前景。面朝“蓝海”,胶州将不断蓄力,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加速融入全球电商的浪潮。更多本土产品将搭乘这艘“数字快艇”,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的实力与魅力。